彰顯中華美學精神 擔起新的文化使命
——戲曲電影《國鼎魂》專家研討會觀點集萃
□蘇報記者 王敏悅
編者按
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堅定文化自信、擔當使命、奮發有為,共同努力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近日,第五屆中國蘇州江南文化藝術·國際旅游節“文論江南”板塊的一場重要活動——“青銅史·傳奇曲·江南影——戲曲電影《國鼎魂》專家研討會”在北京舉行。從這部由經典蘇劇改編而來的電影可見,蘇州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所做的種種努力。以電影這種老百姓喜聞樂見的現代娛樂形式,推動蘇劇走進更多年輕人群,為蘇劇研究者、學習者留下珍貴的歷史底本,蘇州文化工作者正以守正創新的正氣和銳氣,賡續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
戲曲電影《國鼎魂》改編自曾獲第十六屆中國文化藝術政府最高獎——文華大獎的蘇劇《國鼎魂》,講述了蘇州潘氏一族尤其是潘達于保護并捐贈大盂鼎、大克鼎的故事。此次研討會由中國電影資料館(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和中共蘇州市委宣傳部聯合舉辦,希冀在創作中植根中華文明,以持之以恒的創造創新,讓傳統文化之美在優質作品中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
以下是此次研討會的專家觀點集萃。
(資料圖)
電影展現的民族文明意識難能可貴
仲呈祥 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研究員
《國鼎魂》這個電影看起來是在講述保護國鼎,實際上是表達我們文藝作品里普遍忽略的一個主題¬——民族的文明意識。鑒賞其高低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這個民族的博物意識和文物意識。這顯然是非常重要的,因為當一個民族自覺地以一種歷史自信和文化自信的態度去審視自己民族的博物和文物時,這個民族就是有希望、有后勁的?!秶辍泛芎玫卣宫F了這一點,它的思想內涵和今天的價值取向是吻合的。
蘇州政府選擇和支持去投拍這樣一部戲曲電影,體現了高揚地方文化優勢、自覺配置地方文化資源的意識,也說明了蘇州走上了一條文藝創作的正途,即拿出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文藝作品,參與全國文藝百花齊放的行列之中。
蘇劇在中國的地方戲曲中具有獨特的魅力和價值,與昆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像王芳老師這樣既是昆曲大家,同時也是蘇劇大家的演員,是非常珍貴的。蘇州充分把這種藝術家資源利用起來,把蘇劇《國鼎魂》拍成電影以獲得更廣泛地傳播,顯然是非常明智的,很值得贊賞。
再說回戲曲電影,我認為我們應當充分調動電影語言,去為彰顯中華戲曲獨特的中華美學精神服務,用現代手段記錄下我們中華民族戲曲美學的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言簡意賅、凝練節制、形神兼備、意境深遠的中華美學特征。因此,戲曲電影《國鼎魂》要拍好,電影語言是其次,更重要的是要發揮蘇劇獨特的審美優勢,并且向全國推出王芳這樣一個蘇劇的領軍人物,使得全國人民了解到蘇劇的美。
傳統戲曲的創新性表達使人共情
孫崇磊 中國電影家協會原分黨組成員、副秘書長
我覺得戲曲電影是傳統戲曲與電影藝術的結合,有自成一派的審美標準。從這個意義上講,一部優秀的戲曲電影應當保持在一個很高的思想、技藝、審美的水準上,要發揮電影的優勢,彰顯戲曲美學的張力,以影像藝術豐富舞臺美學。我個人還挺喜歡這部電影,在我看到的戲曲電影里,這一部確實是比較新穎的。
在這個三代人守鼎的故事中,創作團隊運用電影語言彰顯了戲曲審美優勢,努力探索中國傳統藝術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影片的代入感還是很強的,劇情與戲曲的結合以及影片的音樂我也很喜歡,也很好,尤其演員的表演特別生動,精湛的唱腔、演技和角色融為一體,淋漓盡致地塑造了有膽有識有謀的人物形象,感人至深,達到了共情。
演員的表演讓人感同身受
于蘭 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
首先,我們應該祝賀王芳老師,因為我也是戲曲演員,王芳老師在這部戲曲電影當中所有的演唱、表演,都讓我感同身受。特別是她的唱腔,真的非常打動我,作為戲曲演員能夠以聲腔帶人物,以人物帶聲腔,將人物的喜怒哀樂都呈現在唱上,需要非常高的藝術素養。
我們說戲曲藝術是一個“角”的藝術,“角”立住了這個戲就已經成了一大半。王芳老師作為這個戲的主演,真的立住了。我們京劇講唱功,衡量標準是字兒、味兒、勁兒,聽起來好像容易,但真要融入到聲腔里面,細化到演員吐的一個字,行的一個腔,那個味道,那個勁頭,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所以說,王芳老師的唱段,包括最后一長段的倒敘,演繹得都非常令人吃驚。她的演唱功力值得我敬佩。
這部電影的故事是會讓觀眾喜歡的
俞劍紅 北京電影學院副校長
我認為,《國鼎魂》這部電影的故事和人物給人很強的代入感,同時具備很高的共情度,很有藝術的感染力跟震撼力。
從電影的角度來說,《國鼎魂》的故事有很大的創作空間,這個故事的主題不是說的家長里短,或者說“共小情”,而是說三代人用生命去守護國寶的家國情懷,是要去“共大情”。盡管這個故事的時間跨度很長,但整個敘事聚焦到了主人公潘達于身上,并且把主人公的命運及遭遇表達得非常充分,可以說是淋漓盡致了。
主人公給人的印象很深刻。她是一個平凡女子,更是一個不平凡的奇女子,她的丈夫、公公、兒子先后去世,一個女人所有的苦難都集中在她身上,從被動到主動護鼎,人物的弧線非常豐滿,她最后能夠爆發出來守鼎的情懷和力量讓人覺得真實可信。
王芳老師的表演確實是大師級別,非常好。戲曲電影是內在敘事與外在表達的多維度融合,這部電影之后會在院線發行上映,我認為這部電影的故事,里面的話題性和共情性,是會讓觀眾喜歡的。
文脈與國脈的關系在電影中得到展現
馬也 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研究員
我對蘇劇《國鼎魂》并不陌生,看過很多次了。這次看完電影版,能聯想到很多東西,包括國之魂、鼎之魂、民族之魂、人之魂等??梢哉f,這個戲寫出了時代的命運,國家的命運,鼎的命運,女人的命運,家族的命運,亂世中所有一切的命運,有很強的時代概括性,表現了文脈和國脈的關系。
把蘇劇拍成電影,意義非常大,能把潘家三代人護鼎的事兒傳播開去,展現文化自信與自強。這部電影也拍得很好,讓傳統藝術在舞臺之外有了新的傳播平臺。
另外,主人公潘達于這種偉大的人格,是這個欲望化、碎片化、高速化的時代里,人們所缺少的,所以我覺得這部電影之后會打動很多人,讓他們驚訝或是感到意外,為什么這個女人會因為一個承諾,花一輩子去護鼎。這里面反映的,恰恰是人性的最高境界。
這是一部值得被推廣的作品
皇甫宜川 中國電影資料館融媒體中心主任、《當代電影》雜志社社長兼主編
我們都知道,蘇劇最早也是一種相對簡單的藝術形式,它是在社會的發展過程中不斷被豐富的。今天我們在圍繞蘇劇進行創作時,也應當延續傳統,借助電影讓蘇劇變得更豐富,用電影語言張揚戲劇語言優勢,去探索戲曲電影的新模式。
《國鼎魂》這部戲曲電影,讓我看到了傳統藝術形式對歷史故事的當代表達,令人印象深刻,我自己非常受到感染。這部電影在主題思想里的當代性,在藝術表達上的探索創新都是值得肯定和鼓勵的。這樣的優秀作品也是值得推廣和宣傳的。我們期待這樣的電影能讓更多的觀眾看到,期待蘇劇藝術能夠在未來有更多的創新和發展。
電影所蘊含的文化濃度很高
龔應恬 著名劇作家、導演、教授
這部戲曲電影的主題非常好,既是蘇州題材,又是家國歷史題材,還帶有情感的元素,最終的呈現很有歷史擔當、文化擔當和情感擔當,并且濃度也非常之高。
此外,電影《國鼎魂》在對光、對鏡頭、對虛實景的使用上,做了非常大膽的嘗試,用影像的語言非常寫意地去表達戲曲。我認為,今天我們拍戲曲電影,電影的一切手段都應當要為了戲曲服務。戲曲片今天已經是中國電影非常重要的一個分支,每年產出大概在50部左右,多的年份70部。這其中,很多對戲曲不熟悉的人拍的電影,會把戲曲片拍成紀錄片,但在我看來,戲曲片的特點是要抓住戲曲里的節奏,這是最難的?!秶辍防镒龅念愃茋L試,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同時,拍電影也對演員的表演提出了更高要求,以前觀眾都是在劇院遠距離地觀賞,現在大銀幕把演員的形體、表情放大30多倍,對演員的考驗非常大。從一個戲曲電影的角度來看,我覺得王芳老師的整個表演都是非常有魅力的,這個魅力來自于她始終把握在自己的分寸里,沒有絲毫的失控,非常的沉穩。
把蘇劇改成電影更有利于傳播
陸紹陽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從傳播學的角度講,蘇劇《國鼎魂》改成電影有三個意義: 第一個,讓戲曲傳播得更開了;第二個,讓戲曲與觀眾更親近了;第三個,讓舞臺藝術家的高光時刻永遠留下。
首先是第一重意義,原先的蘇劇《國鼎魂》,畢竟受到一些受眾方面的局限,不那么容易傳播得開,但是蘇劇變成電影以后,這樣的形式能很好地被各個圈層的觀眾所接受,往往能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
其次,電影的一些手段,特別是近景和中景的呈現,更容易拉近和觀眾的距離,并且電影能把演員的華彩段落用藝術手法做呈現。當然,電影本身對拉近戲曲與觀眾的距離有最重要、最核心的幫助。
最后是,電影能留下舞臺藝術家的高光時刻,能把王芳老師的含蓄、雅致,把她的表演完整保留下來,這也是一種貢獻。
這是一個舉重若輕的傳奇故事
左衡 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電影文化研究部主任、研究員
《國鼎魂》這三個字,可以圍繞“青銅史”等意向來說。“青銅史”說的是中國的青銅文化,是一個關乎文明的事情,不只是一個文化的事件。它是重的,怎么才能舉重若輕?在這部戲曲電影中,我們看到兩只鼎有男、女的旁白——其實這是一種思路,把這么重大的主題用了一種輕松的形式去呈現。
同時,整個故事也是一支“傳奇曲”,劇情的世故人情、古今通透,唱腔的完整流利,造型造像的華美,都造就了“傳奇”。除此之外,本片的“大女主”王芳老師,用形體和唱腔讓大銀幕前的眾人為之驚艷。
最后是“江南影”。蘇州曾經是中國戲曲,同時也是世界戲曲巔峰之一——昆曲的發祥地。到了今天,蘇州也在慢慢成為一座江南電影城。如果蘇州以后要拍跟傳統文化相關的戲劇或是電影,可以考慮開發幾個模式,比方說國外有“室內劇”,有沒有可能我們拍“院內劇”,布局在蘇式院落里,擴而大之,也可以在園林里,或是小鎮里,這種知性的美可以造就電影的空間。
電影融入了蘇州的狀元文化,傳播了蘇劇
劉亞玉 上海大學電影學博士、蘇州大學藝術學博士后
這部片子融入兩個蘇州非常重要的文化,一個是狀元文化,還有一個就是蘇劇。蘇州歷史上曾出過45個文狀元、5個武狀元,光清代就出了26個狀元,他們中間都有一些特別相通的地方,在通俗意義來說,是家境殷實、非富即貴,但是《國鼎魂》電影的出現,拓展了“狀元文化”的精神維度,也將蘇劇這種傳統劇目與家國敘事進行結合,進行了電影化的轉譯。
《國鼎魂》講述的潘家跟蘇州狀元文化有非常深的淵源,蘇州狀元博物館其實就是潘世恩的府邸,講的故事、所在的狀元府也在平江路附近。潘世恩的家族,被稱為“貴潘”,其中的“貴”字,也被《國鼎魂》賦予了一個新的定義,不僅僅是富貴,更多上升到了一種精神的高貴。這是蘇州狀元文化的一個部分。
另一方面,關于蘇劇,我之前采訪過王芳老師,做了相關的研究。在蘇州地方上有一句話,有一個藝苑三朵花,里邊包括蘇劇、昆曲、評彈。像評彈和昆曲大家都知道,這是蘇州的文化象征,但是蘇劇大家不是很了解,認知度不是很高。這一次《國鼎魂》從蘇劇改成電影,既對蘇劇的傳播有益處,也為未來學習蘇劇的人、蘇劇的研究者,留下了可供研究、學習的歷史藍本,這是非常有價值的。
本篇文章共有1頁 當前為第 1 頁
回到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