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無人機傳回的圖片和視頻,可以實時監測小麥在收割過程中的漏割情況,從而提高收割效率和產量……”近日,在張家港市樂余鎮閘西村的大疆智慧農業示范田,田野上空不時傳來無人機的巡查作業聲,地面上數架農機同時進行收割,一派繁忙景象。
這是去年3月由蘇州大域無疆航空科技有限公司打造的示范田,占地1122.47畝,查苗、施肥、收割等種植全過程均可實現無人機精準管控,預計小麥產量可達800斤。
“區別于傳統農業,2名工人就可以對千畝示范田進行監管,不僅減少了80%人力,還大大提高了效率。”該公司種植事業部經理景偉介紹。
只聞機械響,少見人奔忙。在新技術的加持下,張家港市部分農場的小麥損失率僅僅只有0.6%,遠遠低于國家標準的2%。目前,港城24.4萬畝小麥的收割工作已進入尾聲,收割面積已超18萬畝。
在夏收接近尾聲的同時,夏種工作也進行得如火如荼。
在張家港市樂源農業社會化服務合作聯社智能化育秧大棚內,村民們向自動流水線上擺放水稻育秧盤,添土、噴水、加種、蓋土,短短十幾秒鐘,一粒粒水稻種子便整齊有序地鋪在秧盤中,秧盤又通過自動流水線傳送出來。另一邊,村民們分散在田間地頭整理秧田、擺放秧盤,一排排整齊的育秧池呈現在眼前。
“與傳統育秧方式相比,機械化育秧大幅縮短了育苗時間,而且秧苗的出芽率更高、更均勻。”樂源農業社會化服務合作聯社理事長張云超說,憑借兩條水稻育秧機械化流水作業線,一天就可完成400畝左右大田的毯苗秧盤落谷。
今年,張家港市水稻種植面積約25萬畝,在育秧上全面推行了流水線播種、疊盤暗化等關鍵技術和社會化育秧服務,水稻育秧工作將在近期全面完成。
接下來,張家港市還將大力實施科技強農、機械強農“雙強行動”,大大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ㄌK報融媒記者 楊溢 陳夢嬌/文 陳佳琪 李立峰/圖)
本篇文章共有1頁 當前為第 1 頁
回到
頂部